2020年12月30日星期三

2021年投資方向的檢討

2020年快要過,我腦海一直在思考自己未來的投資方法和策略,我想應該要寫下來檢討再想想有甚麼可以調整,下年的投資開始會動用到槓桿的部份,所以要更加小心處理。

首先,要說說我所動用的投資方法和每種方法的盲點。

股票

追勢買
主要用在科幻股上,缺點是公司難以估值,以故事支持股價,最終交出好業績的公司其股價才能真正持續上升,而真正說到做到的公司只屬少數。

撈底買
用在下跌的股票上,股價低於價值時出手買,但也有可能中陷阱越買越跌,像當年的8號仔英資變港資的香港電訊、中移動和現在的滙控,跌極都是有反彈無翻身,就算捕捉到有翻身機會的股票,也要先在一段時間承受下跌壓力。

CEF
一定程度取決於基金經理表現,而PIMCO, BLACKROCK 等CEF 發行商雖然都已受到有一定程度的規範,表現雖有些差異,個人覺得相差不算很大。市政債 CEF 的息率普遍偏低,只有5%以下,5%以上高息的就是股票 CEF,

優先股
比一般股票穩定,因為成交相對正股小,以收息為主,但同樣會有下跌風險,資訊也不容易找。

債券
買高息垃圾債是真的在垃圾公司中找出正常的公司來。風險其實不低,在香港了解一家公司已不容易,還要去了解美國的公司,要做好一定的功課才敢買一隻債。這過程我覺得有點像香港人去台灣光華商場買二手電腦那樣,首先要看標價和產品資料,又要評估店鋪提供的資料是否可信,再判斷價格和其剩價值是否性價比高,最後買回來又要求神庇祐能用將部電腦的剩餘價值用盡,若果提早壞了就會招致損失。花的力氣大,回報有限制。

期權
有2種玩法,長線持有的輔助工具,可以增加現金流收入,但做SHORT 時就像經營一家保險公司,本大利小。保險公司的成本主要就是賠償金,而SHORT PUT / SHORT CALL 平靜時收期權金當然笑呵呵,但12個月內收足11個月錢卻在第12個月遇上大升大跌,隨時要賠番之前收的期權金出來。


不論是甚麼方法和門派,都有幾個基本要點。

1. 風險管理
以前不覺得是一回事,現在很覺得這是首要學的事情。風險管理就是防止自己被一鋪清袋,所以有分散風險和止蝕這些動作,但何時分散、要有幾分散、止蝕位和止蝕後的動作就是藝術,因門派和不同人而異。

2.了解投資標的的本質
包括標的是如何運作、當中的人是否可信、標的價值和將來發展等。

3. 了解買賣情況
類似賭錢要看注碼和概率分佈,不是最重要,但了解多一點,能知道價格波動原因也不是一件壞事。

4. 自己的能力和要求逹到的成績

策略總結
買科幻股是買增長潛力,但沒有息收很難捱,買收息股又增長慢。能捱得較長遠的方法大概是利用收息股收來的收入部份去買科幻股,科幻股就像大台明星仔,收入少但有潛力變紅星,如果有個做實業的阿爸支持住明星仔的每月駛費,那麼這個明星仔就可以在娛樂圈捱更長時間,找到機會變紅。

目前的投資環境,低息會維持至少 2-3 年,能找到好債券投資固然是好,但債券正出現續回潮,要爭取好的息率不容易。新經濟股雖受疫情影響而炒過龍,現在出現些回調,但疫情已使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加速永久改變,連住屋需求都會永久改變,新經濟始終都是未來大方向,舊經濟股仍處艱難時期,但疫情總會過去,復甦只是遲還是早的問題。美股的舊經濟我還不是接觸太深入,而且美股有股息稅,收息也要以股息有增長的股票為目標,就像 DISNEY 和 JOHNSON & JOHNSON 那些。目前我比較熟悉的是港股中的經濟股,雖然我會擔心自己子女接受太少愛國教育,無法成為一位會對著國旗會哭出來的愛國人員,但港元崩潰這種事我也不太擔心,祖國有一條很重要的法律叫作叢林法則,即是保護祖國在香港利益是首要,通常外界看得很差都會有反彈的時候,而經濟數字(如港滙、轉口量,樓價)上反映的實情,香港經濟差的只是一部份疫情重災區(如旅遊、飲食業) 而已,其他如金融、物流等行業整體沒太大影響,所以港股我仍然會再加入我的投資組合作收息之用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